台灣車事


【市場評論】2030年電動車要佔國產五成?官員你是累了、病了還是腦袋卡關?  

政府大推淨零排放本意良善、也是全球各國的共識,然而日前經濟部卻承諾2030年的電動車至少有五成是國產,甚至還有民代認為五成太低,這些官員和民代是覺得電動車很便宜,人人都買得起就是?還是台灣真的用愛、用選舉發電,所以有充裕電力可供應;又或者充電設備相當夠?還是這又是一場為了龐大利益的共犯結構?

電動車是全球不可逆的趨勢已是事實,咱們政府也就跟著喊出「淨零排放」、「碳權」的議題,但往往本意良善的東西到了台灣就會變質,首當其衝也直接受到衝擊的就是汽車產業,以非常嚴苛有毫無道理的法規打壓燃油車,一味地將電動車吹捧為「明日之星」,不少嗅到商機的人前仆後繼在全台各地找地建置充電設備,感覺上是另闢藍海,說不定又是一場龐大的利益結構。而且照經濟部承諾離現在七年後的2030年,國產車至少有五成會是電動車一事,我不禁想問一下這些官員、幕僚,到底這個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而且要燃油汽車廠轉型做電動車,絕對不像3C組裝這麼簡單,光一條產線就令人傷透腦筋,萬一又是混線生產那可是截然不同的邏輯啊?官員們啊你難道沒有想過?還是根本沒想到?或根本不知道?是累了?病了?還是選舉要到了?

如果照2021年台灣約45萬輛的總市場規模來看,無論是進口或國產SUV與跨界幾乎成為消費者購車的首選,其中佔比最大的為TOYOTA RAV4、FORD Kuga、HONDA CR-V、MAZDA CX-5、SUBARU Forester等這級中型SUV共計賣了97,127輛,其次為NISSAN Kicks、VW T-Roc、MAZDA CX-3、HYUNDAI Venue、TOYOTA Corolla Cross等小型SUV的84,497輛,而BMW X5、LEXUS RX等大型SUV則有34,373輛的規模,單就這三大級距總量高達21.5萬輛,若總市場扣除2.8萬輛3.5噸以上商用車,以及1.9萬輛小型商用車後,乘用車差不多在40萬輛的規模。

這意味單SUV就佔了超過五成以上,而國產中小型SUV或跨界也有10-12萬輛左右,其價格帶從新台幣70-110萬元為大宗,但放眼現在的電動車,最便宜的就屬新台幣124.9萬元的HYUNDAI Kona EV 300,其他「略為平價」也多落在150-180萬元之間,按這樣來看確實離消費主力購買的國產SUV有很大落差,而且目前這些電動車都享有免徵17.5%貨物稅、牌照稅、燃料費的優惠,只是若照財政部所公布貨物稅減免只到2026年來推測,在這之後電動車就要乖乖地繳納17.5%的貨物稅,就連牌照稅和燃料費也必定會開徵?為什麼?佔有率變高量變大,哪有不徵收的道理,更何況只是把燃料費轉換形式以馬力稅課徵,總之就是遵循「萬稅、萬稅、中華民國萬萬稅!」的原則。

當然按照經濟部官員的邏輯,2030年要達成電動車佔國產比例至少五成,就代表國產電動車的價格也要比照目前燃油車落在新台幣70-110萬元,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縱使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曾喊出售價百萬內,但整輛車靈魂所在的電池是國產嗎?恐怕不是,而且目前全世界原物料飆漲、電池成本更是貴到爆表,加上通膨越來越嚴重,晶片還是缺到吃手,難道這些都不會變成未來電動車的製造成本嗎?所以接下來電動車的價格「只有更高沒有有第二」,縱使90%以上都是MIT,光一個電池的成本價格就是一輛車的一半,難道電動車是以3D列印打造?因此民眾想買電動車的代價肯定會比現在更大,沒有燃油車的選項還硬塞電動車,一個「淨零排放」的大帽子扣下去百姓只有生活更苦。或許有人會說那乾脆不要買車、繼續開燃油車就好,千萬別忘了「下有對策、上也有對策」,搞個高油價、縮短驗車年限、限制行駛區域等就會讓你知難而退,目的就是要讓你屈服在電動車之下。

再者,極力想推廣電動車,那麼政府官員要不要帶頭先換電動公務車?到底台灣的電力夠不夠用?充電樁到底夠不夠?電池的安全性如何?汰役電池怎麼回收處理?電動車二手價格呢?有多少國產車廠要面臨收攤改作進口?有多少車廠有能力可生產電動車?還有多少人會因此而失業生活陷入困境?更重要的是民眾負擔得起嗎?再者國營的中油要怎麼活下去?肥貓冗員要如何在虧損下還能領年終?離2030年只剩下七年多的時間,仍有太多未知的變數,想要「淨零排放」別老是專挑軟的吃,先向那些真正的汙染源下手,假使依然不切實際地搞些打壓汽車的政策或規定,並只會躲在象牙塔裏面自己胡搞瞎搞不聽建言,那麼受苦難的只有老百姓,而電動車…對市井小民來說仍是高價商品而已!

***本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