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至兼 Chien
踏入汽車媒體圈超過20年,不僅經歷過台灣汽車產業的美好時光,亦曾置身於最慘澹的年代,同時更見證車輛科技的進步和消費民眾心態的改變,如今看到各品牌都將戰力拉到最高,各車廠間互相挖角、合作、破裂時有所聞,民眾對汽車的要求已將安全列為優先,那麼在所有條件都差多的情況下,車廠要靠什麼來競爭?
就我個人所見,在一切都基於同樣的起跑點下,車廠間的競爭恐怕只剩下品牌力了,至於技術、配備等…嗯…都大同小異不分軒輊。
由於現在每家車廠的技術力在互助互惠下都大同小異,產品配備也多差不多,造型則是見仁見智,剩下的只是品牌的魅力。然而品牌魅力到底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別懷疑,真的很多人都搞不懂。),簡單來說就是品牌給你的第一印象和感覺,舉例來說當提到品質和耐用絕對就是TOYOTA,性能和樂趣絕對是BMW與HONDA的強項,SUBARU則是堅持水平對臥動力與四輪驅動的組合,FORD就是美國藍領階級的最愛,豪華舒適肯定是Mercedes-Benz的專利,AUDI是以先進科技為優先,MAZDA強調的是日式美學,ALFA ROMEO、FIAT、LANCIA這三家義大利品牌就是買車即修車的開始,相較之下HYUNDAI、KIA這兩個韓國品牌就非常模糊,產品力不錯卻沒有什麼突出之處。
如果整個攤開來看,節能性能兼具的動力引擎、輕量化高剛性底盤平台、安全輔助科技、舒適人性化配備等幾乎所有品牌都具備,畢竟這也是消費者長期要求與法規改變下的結果,且其中不乏有共同合作開發的產物,如TOYOTA與BMW(動力及Z4/Supra和未來的車款、BENZ與RENAULT-NISSAN、VW(動力、底盤)與SUZUKI(雖然已經玩完了)、TOYOTA與MAZDA、TOYOTA與SUBARU(底盤/動力如86/BRZ)、BMW與BENZ(自動駕駛)等,引擎蓋一打開零件共用者可真不少,消費者看的就是那個廠徽能帶來什麼價值,但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後,消費民眾已不再看品牌,而是看喜好就購買(這現象目前最明顯的就是3C手機等產品),品牌也不會再是屹立不搖的神主牌了。
雖然各車廠為了降低成本尋求同業合作無可厚非,而既有的技術不斷外流是不爭的事實(雖說多少會留一手,但能留多久誰知道),而且還能跨大產品陣容由下吃到大,但最後所有車廠的技術指數都拉到一定的水準時,就要拚誰手上握有的資源多,誰的品牌可以經得起長時間的消費,以及誰的口袋夠深,而這似乎也替未來車廠的存亡敲下警鐘,雖說現在的消費者已沒有什麼品牌忠誠度,只要CP值夠高即可,然而沒有優勢且突出的品牌力支撐,實在很難說動消費者買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