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知


電動車的百年怨念大反攻?油電爭輸贏誰能出線  

撰文:蔡至兼 Chien

如果19世紀的民眾看到現在大家一窩蜂地「擁抱電動車」,肯定會覺得匪夷所思,因為百多年前電動車可是滿街跑,反觀燃油車才是稀有物種,然而21世紀的今天,電動車似乎展開絕地大反攻,想要一掃百年前被燃油車所取代的怨念。

話說19世紀末內燃機的研發屬於萌芽期,除了相關技術尚未到位外,石油的精煉技術也是一大問題,反觀在工業革命後馬達的問世讓工業產品更為普及,電力也成為燃煤之外的另一種新能源,鉛酸電池就是其中的產物;因此就成為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主要動力來源。

而全世界最早的電動車,是匈牙利發明家Ányos Jedlik於1928年所打造,但說是汽車其實只是個裝了四個小輪子、上頭加個電磁的板車,而Thomas Davenport於1834年間在美國發明全球第一具DC直流電驅動的馬達,這可是奠定日後電動車發展的基礎,1832-1838年英國人Robert Anderson發明電力驅動載具,1835荷蘭 Sibrandus Stratingh利用電力和馬達設計出小比例的電動車(莫非是四驅軌道車始祖?),舊金山著名的有軌噹噹車,其遠祖是1838年Robert Davidson所發明的電力驅動火車,但此時仍屬於摸索階段,真正有重大突破是1859年法國Gaston Plante發明可充電的鉛酸電池,此後電動車儼然成為歐美路上常見的交通工具;而Karl Friedrich Benz所打造的全球第一輛內燃機汽車,則必須等到1886年才問世,內燃機汽車可是遠遠落後電動車的發展。然而因電動車所裝載的鉛酸電池容量小,導致續航力有限,故多擔任市區計程車的運輸移動角色,但亦有不少私家電動車奔馳於街道上;此時的內燃機無論歐美都競相發展,其一場將電動車推翻的革命,可是由FORD所發起。

美國Henry Ford打破內燃機的潛規則,在1908年推出Model T並揭開燃油車大量生產時代的序幕,尤其在這個百家爭鳴的年代,內燃機的技術大幅進步,且因量制價達到降低成本,續航力和性能多能超越電動車,同時因美國德州石油大量開採原油和內燃機技術的進步,私家電動車只能在1920年後逐漸淡出舞台,最多也只能出現在高爾夫球場或者城市大眾運輸用途。

縱使1970年代起爆發多次能源危機,但各車廠紛紛推出新世代內燃機應對而安然渡過,雖說這是電動車重返市場的一大機會,但受限於電池技術無法突破、續航力依舊不足及鉛酸電池電解液惡臭等問題,讓電動車離量產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隨後在電動車發展長達20年的空窗期,內燃機的發展是以性能為優先,直到地球暖化、環保、綠能逐漸為各國所重視,1990年美國加州率先實施ZEV法規,除了限制燃油車的銷售也規定車廠必須販售相關比例數量的電動環保車,就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TOYOTA RAV4 EV、HONDA EV Plus、GM EV1等就是這個時代應付性質多於量產的產物。

由於京都議定書強制在2005年開始生效,全球183國必須為了環保和降低碳排放做出決策,正當車廠在激烈的戰場中發展新內燃機技術之際,美國新創TESLA於2008年推出旗下第一款電動車Roadster,鳴槍起跑後也觸動了企圖轉型的日本MITSUBISHI,遂於2009年發表iMiEV輕型電動車,雖然一時間成為市場話題,但鋒頭卻被隔年後發的NISSAN Leaf給搶盡光采。此外中國雖然崛起但汽車工業必須仍仰賴國外技術,若要真正站上國際舞台與美國(石油是美國的命脈)抗衡,單靠外援的內燃機實在難以超越對手,故在國家政策下直攻電動車拼命購買稀土礦,幾年下來不僅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也加速歐美車廠投入該領域的開發速度,HONDA、VW、M.BENZ、BMW、TOYOTA等都宣告2020年的電動計畫,期望不在中國電動化市場中缺席,並和當地自主品牌甚至是TESLA一較高下。

如果以1920年為起點,這百年來電動車的怨念可真不小,而這也驗證「等久就是你的」這句話,只是這場大反攻能否擊退燃油車,依照目前的發展和態勢仍是未知數,畢竟這之中還有個最大變數,那…就是消費民眾了,只要這個最難搞、意見最多的族群往哪邊靠,哪邊就贏,另一邊當然就自然淘汰,但何時會看到勝負結果,恐怕還得花一段時間,進入半百的我應該是沒機會看到,除非各國來硬的強制規定。

***本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