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與生活


【市場評論】美金115兆真能減緩溫度上升?大哉問啊!  

撰文:蔡至兼 Chien

話說29年後、2050年要讓全球溫度上升幅度減緩到攝氏1.5度內,你知道要投入多少資金嗎?至少是美金115兆元,相當於新台幣3,220兆元,以台灣110年度歲出總預算為新台幣2.16兆來算,這筆錢等同於政府可花149年、還可讓負債美金3兆元的美國無債爽花40多年!

減碳,已經是目前全世界各國的目標,主要是地球的極端氣候已成常態,溫室效應的狀況也是工業革命以來最嚴重,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指出,全球若要達到氣候目標讓上升氣溫幅度減緩到低於攝氏1.5度(也就是低於工業革命之前),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投入美金115兆元、相當於新台幣3,220兆元,在包含太陽能發電、電動車等領域發展綠能相關產業上;這意味全世界投入至少鉅額卻只能減緩溫度上升攝氏1.5度,就投資報酬率來說代價真的太大。而且對於不少國家來說,縱使簽了巴黎協定,但該該燒煤的還是要燒,否則工業、產業要如何發展。

此外,中國清華大學氣候專家所發表的報告顯示,中國必須在未來30年投資21兆美元(約合新台幣588兆元)、也就是占中國生產毛額約2.5%,進行運輸、工業、建築產業的改革,並建造核能、風力、太陽能發電廠等,才有辦法實現206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不過就中國官方數據顯示,該國能源消耗中燃煤發電就占56.8%,可算是世界第一大煤消耗國,看來中國不只是場全球第一大,消耗煤也是第一,不過仍有不少地方也有限電。而最近疫情大爆發幾乎陷入危機、隨時都電力供應不足的印度,近半的能源也是依靠燃煤供應,更是世界第二大煤消耗國。因此像中國大舉的電動化,印度也要走這個路線,恐怕就必須靠燃燒更多的煤才能供應電力需求,這下不就又造成更大的汙染。

同時,就民生消費市場而言,為了達到減碳的目的,必須捨棄已經習慣的燃油汽機車而改投電動汽機車的懷抱,目前不僅售價高讓人很難接受,續航力、電池效能、充電便利性等都為人所疑慮;再者對ADAS科技的要求,全球晶片大缺貨,各國將金屬礦視為國安戰略物資,未來汽機車的價格只有越來越高,在疫情下導致更明顯的V型社會結構,恐怕將來會形成「有錢人開/騎電動汽機車、窮人開/騎燃油汽機車」的局面。當然電動化的後果,導致產業結構出現大變化不說,雖少了移動空氣汙染,在真正綠能尚未出現前,燃煤發電所造成的汙染必將加速地球暖化,更別提電池汰役回收、稀土開採等所造成的環境汙染,若沒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別說攝氏1.5度,搞不好就突破這個臨界點讓整個環境更快步向滅絕。

回想起2020年當中國疫情爆發到蔓延到全球的前幾個月,由於各國封城鎖國、工商業行為減少、移動工具趨近於停擺,燃料需求大幅降低,尤其燃煤更減少8%左右,使得不少地方的空氣品質出奇的好,就連義大利水都威尼斯的運河都變得非常乾淨,或許這也是小小病毒本意良善,就為了讓地球稍微喘口氣,只是付出的代價相當大,是犧牲無數寶貴生命所換來。然而當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但中國卻相對得到控制(不知是真有控制還是封鎖消息,事實完全不透明)、不少國家為了顧肚子仍大舉燒煤發電之際,空氣品質的惡劣完全沒有趨緩,反而有回到2020年前的跡象,這點倒令人相當憂心,這也讓人懷疑目前的 減碳真有達到目的?還是那只是一種虛假的資本議題?

不過離2050年還有29年的時間,目前各國在位的掌權者是否還活著都不曉得,但氣溫上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北極熊、企鵝面臨無家可歸的局面,來自中國的沙塵暴也影響到鄰近國家空氣品質,只是,為了這攝氏1.5度而必須付出空前的巨額,且還不知成效如何,恐怕都會讓各國政府深思其投資是否值得,不是嗎?

***本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