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凡採用Neue Klasse EV純電動技術平台之車型,都會是800伏特電力系統,這也是BMW首次採用 800V之創舉,該架構擁有許多優點,其中包括高效充電速度。 iX3的充電功率高達 400 kW,超越競爭對手Hyundai 350W、Tesla 250W之水平,與美國最強電動車Lucid Air平起平坐,如使用具備同等功率的直流快速充電器,10 分鐘即可補充約 380 公里的續航里程,意謂進入充電站之後,您只有時間尿個尿、還來不及拉個屎,可能就要去拔充電槍了,因為後面還有人在排隊。(如果您還沒閱讀過前傳部分,請從這裡進入 https://www.lian-car.com/articles/read/40460.html )雖然說,中國比亞迪電動車已有「兆瓦級」的DC充電,意思就是1000kW的超高功率,BMW與Lucid在此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論及瞬間最大效率,比亞迪宣稱5分鐘可以增加400公里的續航力,非常接近燃油車配加油槍的水平。但就可靠性來說,400kW對於使用者的接受度相對高,兆瓦級快充目前還是會讓人覺得毛毛的,包括高熱導致的安全疑慮,其他還有電池壽命問題,而BMW絕對不會去冒這個險,從電動方程式賽車起家的Lucid也是,但是為了品牌形象與科技宣傳,BYD覺得可以。



但重點是BYD在歐美仍不普及,所以Lucid與BMW確定會成為歐美與亞洲多數國家市場上充電速度最快的電動車。然而就價格高昂的Lucid Air純電四門豪華房車,與價格親民的BMW iX3休旅車,您會怎麼選?先說,二者價差有超過二倍這麼多!為何BMW一開始不使用Neue Klasse EV純電技術平台?而是要與燃油車共用技術平台?並延至今日才應用在全新iX3身上?好的,除了先前提到的節省研發成本與時間、高度共用零件、讓生產線更有效率、營利也更加豐厚,藉此快速累積足夠的資金研發新世代Neue Klasse EV純電技術平台。但更重要的是,燃油車科技發展百年後,已經沒有太大的進化空間,但電動車才剛要起飛,存在非常大的進步空間,而且逐漸會以日新月異的彈射狀態持續向高處飛行,意思就是和半導體之晶圓製程類似,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與時間才能獲得成果,而且科技是一回事、量產又是另一回事,實驗車的數據不代表市售車的表現與品質,因此Neue Klasse EV純電技術平台花了約七年的時間才趨於成熟,並準備量產與市售,絕非一蹴可及。其中問題可不止於充電效率,可說是所有設計都是環環相扣,任何環節都不能鬆懈。比如說軟體,這絕對是Neue Klasse EV純電技術平台的核心之一,因為次世代電動車將會和智慧型手機類似,也就是以軟體定義一輛車的功能與效能,沒有出色的軟體支援硬體運作,那就只是花拳繡腿不堪一擊。VW集團已犯下此錯誤,花大錢研發卻搞不定軟體,導致某些ID電動車上市前還在進行大規模的軟體更新,不但延誤發表與交車時間,更影響車主體驗,對品牌形象之影響更是深遠,之後不得不向美國Rivian求援,直接花大錢購買相關程式系統,並解散自家的軟體設計子公司。





以上描述可能越來越玄,不如談一點實際的設計,那就是iX3為何又要走向Neue Klasse EV純電技術平台,與燃油車共用架構不好嗎?成本不是可以大幅降低嗎?這牽扯到電動車最佳效能表現,就不得不使用屬於自己的技術平台,此比現乃是整體性的,包括空間、機能、電池容量、電力效能、續航力、舒適、操控...還有相當重要的擴充性,使用油車的技術平台就只能遷就與微調、處處受限,但Neue Klasse EV純電技術平台不只是效能問題,更擁有寬廣的發展空間。然而與燃油版X3相比,iX3的軸距和車身長度略長,便於大容量電池的置放,但其他多數尺寸其實都較小,就像是車身高度,目的當然是為了創造低風阻,從這些細節已不難看出為何油車與電車必須分道不揚鑣,因為在各自的發展路途上,很多設計越來越不能妥協。擁有新技術平台後,造型方面iX3絕對有高度自主權,BMW選擇復古風,在此不是指傳統的長車頭設計,電動車沒有長到不要不要的直六引擎,當然不需要這種設計,所以iX3的設計靈感來自古早的Neue Klasse車型和Neue Klasse X概念車,當然包含1960年代的經典轎車和轎跑車。四燈組是BMW的經典設計,纖細的雙腎型水箱罩也是,而iX3與古早的原版Neue Klasse車型如出一轍,差別只在於會不會發光而已。因為是復古風設計,所以iX3並沒有橫貫式的尾燈,相信您也不會在老BMW身上看到這種新東西,古早的鎢絲燈泡光源難以達成此一時尚與流行,因為點狀發光效果不連續,做成細長形將會很不精緻,然而iX3的尾燈依然搶眼且容易辨識,至少比競爭對手更有個性,水箱罩也是如此,而且維持住BMW一貫的家族特色與傳承。


好的,重點來了,iX3身上最重要的東西是你我都看不見的新科技核心,一如您用眼睛看CPU內部很難辨識出幾奈米製程的道理。BMW首次以軟體定義車款(SDV)的邏輯打造了全新iX3,不過這並非BMW的專利與創新,而是Tesla與Rivian開創此一趨勢,相信這也是未來幾乎所有電動車的趨勢,廉價車款例外,畢竟有成本問題。傳統車輛的各個控制單元是分開且獨立,如引擎、煞車、轉向、懸吊、電動窗、雨刷、音響、燈組...都是由各個獨立單元進行控制,意謂一輛車有很多的大腦與很長很雜的線路,看似比較不會壞,但實際上「線路秀逗」該控制功能就掛了!SDV 將多種功能整合到一台電腦中,BMW稱之為“超級大腦”,整輛車共有四個。此設計具有蟑螂的種種優勢,小強除了頭部的大腦之外,胸腹也有神經球可以單獨控制肢體運作,感應與脫逃速度極快,而且斷頭後的蟑螂還可以存活!嗯...開始感覺到噁爛想吐了...只是數天後會因飢餓與脫水而亡,原因是無法進食...好的,BMW的SDV不是為了「斷頭生存」或是「飢餓遊戲」而設計!SDV的好處是電線使用量可以節省一半左右,更重要的是反應更快,是的,一如小強那般超級厲害!但絕對沒有斷頭小強的噁爛...言歸正傳,BMW將車輛的所有動態系統,包含動力、煞車、轉向、懸吊,通通整合到同一個控制單元中,這使得全新iX3的駕駛控制更加敏捷與精確,利於舒適性、操控性、電能效率的提升,BMW稱之為「喜悅之心」,這種用語感覺很日式、很有Honda與Mazda的味道,但絕對沒有抄襲這些品牌,看樣子還是台語比較厲害,這不就是一個「爽」字而已... 歪樓後還是要回歸正軌,SDV另一個超級大腦負責處理所有駕駛輔助系統。 iX3 標配自動跟車巡航和車道維持輔助系統,並可選配高速公路駕駛免手動系統,意謂可以自動變換車道。BMW表示這套新系統能夠實現人機之間的無縫切換,意謂反應靈敏且線性,駕駛者可以透過轉向或煞車等操作來控制車身動態,但輔助系統依然隨時待命,所以人為操作並不會自動關閉系統。相反地,當駕駛者完成操作後,系統又會無縫地重新控制車身動態,但不會驚動駕駛與乘客,除非遭遇傳說中的駭客...那又是另一個劇本了...


講完小強的故事之後,還必須面對嚴峻的全球局勢,全新iX3 採用BMW自主研發的高效率+輕量化馬達,摒棄了永磁電機,這很重要,如此一來更不容易被中國的稀土、磁礦給鎖住產能。但效率問題呢?BMW表示,新馬達比上一代馬達效率提升 40%,重量減輕 10%,製造成本降低 20%。當然以上數據不是跟永磁馬達比較,而是和自家磁感馬達做對比,永磁馬達還是有其優勢,只是會受到中國的威脅與挾制。此外,全新iX3電池單元的能量密度,也比BMW現有電池單元高出 20%。為了實現電動車產能自由,不要被其他廠商或國家綁手綁腳,BMW也自主研發了逆變器,此外全新iX3 也將成為首款配備特斯拉所推廣的 NACS 北美標準充電座的BMW電動車,同時也是BMW首款支援雙向供電的電動車。 懸吊部分,iX3 秉承了BMW的一貫風格,採用前麥佛遜前、後全新設計的多連桿懸吊。前軸重量分佈為 48.6%,後軸重量分佈為 51.4%,維持BMW一貫的均衡形象,但BMW並未公佈實際重量,官方宣稱靜止至百公里加速時間為 4.7 秒,最高時速為 209 公里/小時,標配 20 吋鋁圈,透過 M Sport 套件可選配 21 吋或 22 吋鋁圈。 BMW將在匈牙利德布勒森的新工廠生產 iX3,歐洲可於年底或明年初開始供應,北美於 2026 年第一季開放預定,並於第三季左右開始交車。在所有德國汽車製造商中,BMW在電動車領域最為成功,成敗關鍵不只是產品,更是策略!而Neue Klasse EV技術平台堪稱是新紀元與革命,肩負不許失敗的最高使命,以 iX3 為首的 Neue Klasse EV全新陣容企圖再創輝煌,相信Audi與M-Benz已感受到無比壓力,Tesla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