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至兼 Chien
當中國小米宣布十年內投資美金100億元、相當於約3,000億新台幣的電動車計畫後,雖瞬間引起市場一陣譁然但也冷卻得快,為什麼?因為這年頭似乎只要有錢有想法具備整合能力,就可以造夢兼造車,不過這些造夢者的對象不是你和我,而是喊著「媽媽我要換尿布」、「盯著手機螢幕才肯吃飯」的幼兒小孩,以及尚未出生的世代。 為什麼說這些「不務正業」的企業所喊出的電動車夢,對象不是你和我?因為能電動車真正大行其道也是近幾年的事情,目前仍處於高價時代,且充電相關硬體設備的建置仍屬零散,充電時間也過長,根本還無法取代加油站的功能,看似遙遠卻又是擋不住的趨勢,但趨勢是要慢慢培養,現在娟布進軍電動車領域的業者,有不少可都來自3C產業,而3C可說是和現代人密不可分的科技產品。現在幾乎所有小孩一出生就接觸到3C相關產品,要讓小孩吃飯或不吵鬧,丟個智慧手機給電視看立刻變得乖又聽話,上網看卡通與電腦教學是再正常不過,搭車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爸媽連手機聽音樂,到麥當勞點餐按著螢幕自己來,看電影、購物就手機按一下通通搞定,這不僅是我們的日常,也是小孩子的日常,從小周遭就充斥著這些3C產品,就連路上也看得到不少電動汽機車,在潛移默化下「電動化」也就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正因為「電動化」將成為新世代的日常,那麼對現有以內燃機起家的車廠會不會造成影響?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幾乎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在20世紀時稱之為行動電話,NOKIA、MOTOROLA、SONY、HITACHI、ERICSSON、PANASONIC、BOSCH、SIEMENS、MITSUBISHI ELECTRONIC、NEC等都是耳熟能想的大品牌,手機功能不外乎就是接收聽電話、玩玩貪食蛇、傳傳簡訊,頂多再加個像素很低的照相機;但今天完全是智慧型手機的天下,活躍在市場上的品牌卻是APPLE、SONY、LG、SAMSUNG GALAXY、OPPO、VIVO、小米、華為等,手機老品牌被新品牌打到消失,甚至APPLE、SONY、小米、LG乃至鴻海都將進軍電動車領域,看在一般民眾眼裡自然是新奇,但別忘了,現在宣示要進入電動車領域的業者都和汽車不搭嘎,為什麼都要分食這塊大餅? 其實這一切的始作傭者,就是原本名不見經傳的TESLA,發起一場勘稱21世紀的工業革命攪亂一池春水,TESLA車輛本身的品質問題就不談,單單製造過程就比傳統內燃機汽車要來得簡單,就連內裝也都是大面積觸控面板,加上ADAS、電動馬達等零件,同時還有知名人士的加持,品牌價值和銷售量一下子衝飛天。現在做車有多簡單?市場上模組化的零組件一大堆,就連底盤都可以模組化,只要有錢隨處都買得到,只要找幾個具有車廠背景的人當門面(當然還必須擁有相當的經驗),將所有零組件整合,外觀造型設計得漂亮搶眼,內裝配備則是滿滿的科技玩意,電池最好是續航力越強越好,感覺上電動車就如同到超市買菜,選好材料回廚房做道菜就完成。對於消費者而言,管你菜在哪裡買,只要炒出來只要色香即可,味道怎麼樣倒是沒那麼重要,這是什麼意思?外觀吸引人、科技配備一大堆,底盤操控普普也行,品質那是日後的事情,總之就是一個追求表象不重內涵的趨勢。 其實我屬於仍無法敞開胸懷擁抱電動化的「舊石器時代人類」,主要是包含政府與業者在內都將電動化與零汙染畫上等號,事實上電動車的污染超乎你所想的,而且舉著「零碳排」大旗打壓傳承超過百年的內燃機科技,等同於抹煞過去的努力,再者模組化的結果只會讓養車成本更高,車價高加上養車負擔成本大,任憑怎麼賺還是難以招架,更重要的是電池安全、充電設備便利性等都尚未解決前,要人如何能接受電動車?只是在一頭熱的「電動化」洪流中,炒熱電動車概念股也成為資本市場的一項運動,只是這些非汽車本業的業者是否能在電動車領域生存,又或者能取代傳統車廠地位,依我個人的觀察短時間內恐怕還是難以撼動。 至於電動車的主要客戶族群是誰?雖然現在看起來好像要口袋略深者才有辦法負擔,但說不定十年、二十年後價格會更便宜,就好像手機有高低階之分,而那群從小就把手機3C當玩具的人,才將是未來使用電動車的消費主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