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Skoda?你會說經濟實惠、俗又大碗、配置順心、工藝扎實而且值得信賴。但是不是就少了點個性?到今天更不強調性格的SUV上,Kodiaq依舊如此低調樸實、穩重可靠。
一點也沒關係,反正得人愛。
撰文:程志熙 Jasper 攝影:郭正浩 Marco
放眼全球,SUV在汽車市場受歡迎程度之高早是老生常談,而在一車多用的台灣,更是如此。
不論話題性或市場關注度都首屈一指的Skoda,自然需要一款“真正”的SUV。坦白說這些年來Yeti的市場表現並不是特別好,些許怪模怪樣也不得保守的台灣人欣賞。
於是Kodiaq的到來,滿足車迷們的所有期待。
首先,要夠搶眼
要知道造一輛大尺寸SUV運用圓滑飽滿的線條風險極大,碩大的車身很容易給人遲鈍、癡肥的笨拙感,這是美術學者的說法。
Kodiaq採用了VW集團擅長的水晶切割造型,線條簡潔並且剪裁利落,巧妙的融入Skoda首次搭載的全LED頭燈。延伸而後的,是粗壯、顯眼的車側折線,這是Skoda慣用堆疊層次的做法,讓簡單的立面看上去一點也不單薄。
同時有著非常強烈的家族式風格,相信未來幾年、特別是接下來的SUV作品都會是這個模樣,給人陽剛而且野性十足的視覺感受。畢竟都叫棕熊了,看著樣子總不能柔情似水,你說是吧?
當然,要夠大
4697mm車長比同樣採用MQB平台的Tiguan長了20公分,也是標準的5+2座車型(全系標配)。當然除了駕駛視野優異、開起來高人一等,Kodiaq也具備相當豐富的空間運用。第二排座椅配有前後滑移功能,退到最底基本上大到沒朋友,腿部空間拿來翹角彈吉他都不是問題,這也是原廠不考慮引進五人座版本的主因,因為犧牲一些空間拿去配置第三排座椅即便平常用不到也能保不時之需。
至於進出第三排也不算困難,只是第二排傾倒、推移就手但座椅相當重,需要花一些時間拿捏手感,不過車門開啟的面積足夠,跨入的姿勢不會過於狼狽。大家最關心的空間以我180公分身高來說,雖不受壓迫但也頂天立地,要來趟短程旅遊不是問題,長途乘坐還是女性或小孩子比較合適。
確實,第三排座位腿部空間不足,但轉頭一看你會發現後行李廂距離尾門還有一段不小的空間,原廠表示這是為了滿載七人的情況下同時能塞進七個人的行李。別小看這270公升的容積,這也讓第三排乘客在受到後方撞擊時能多一些緩衝區域,當然二、三排的收摺也相當便利,並設計一鍵傾倒功能。
最後,得夠格。
要知道這不是一輛架高的Superb,也不是變好看的Yeti,Kodiaq無論配備或機能性都符合一輛正統SUV的需求,甚至更好。像是中控台寬闊的大格局,雖然還是顯明的Skoda風格,並在MQB平台下有著大量共用的設計和零件,就算你沒見過實車,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而Skoda一向在配備上都是誠意滿滿,當然你也可以看到唾手可得的置物巧思。而大家相當熟悉的8吋觸控螢幕,若你使用IPhone,正好可以連接Apple Carplay車載系統,要是Android,那或許下方的無線充電面板有支援你的手機。
Kodiaq還導入了Area View 360度環景影像系統,不僅有多種角度切換,車外的攝像鏡頭能讓駕駛在穿梭巷弄時預知前後的潛在危機,畢竟Kodiaq高大的車身存在許多死角,透過這套安全輔助系統監測能多一份保障。
為了保護龐大的車門開啟,原廠在車門設置了貼心的防撞條,車門開啟後會自動伸出覆蓋在邊緣。正常情況下都能起到保護作用,只是特殊狀況例如跟女友吵架被甩門等等,就得擔心關門速度過快防撞條被撞斷的風險,因為試車當天就有同業媒體幹出這種事。
其他像是三區恆溫空調、全景天窗、電動尾門這些我就不多提了,在Octavia上打響名號的九氣囊同樣也是全系標配,不難看出Skoda除了打造超值的進口身份外,更希望Kodiaq這輛開啟家族SUV大門的先鋒能承襲過往的性價水準。
打造一輛血脈純正的SUV對於身處VW集團的Skoda來說當然不難,據說Kodiaq由Tiguan的團隊開發完畢後緊接著著手打造,為了七人座布局也找了Q7的研發人員參與。因此在MQB平台穩定的基礎下,Kodiaq 4X4系統具有足夠的越野能力,底盤的支撐也能夠應付日常運載需求。
坦白說在操控感受上Kodiaq與Tiguan相當接近,兩部車都採用較長的懸吊行程與高重心設定,因此在彎道表現都很“SUV“,也就是說在舒適性的取向下側傾比較明顯。不過Kodiaq的底盤設定在路面彈跳處理上質感很好,作動反應迅速、不會拖泥帶水。只要在灣中適當的保留,不要挑戰側向的慣性,Kodiaq會在舒適的設定中給你一些稍微硬朗的踏實感,即便在高達1738kg的車重下依然能維持清晰的路感回饋。
再拿Tiguan來比對,你會發現Kodiaq確實很長,許多高速彎道必須留一些時間等待後軸跟上車頭精準的指向。而為了滿足七人座與附載的考量,Kodiaq在後懸吊的設定上硬朗不少,因此當天我們兩人試車小組總覺得後軸比較容易產生彈跳,安定性的降低對於舒適度當然也有影響。建議未來入主Kodiaq的朋友們若沒有經常性的滿載、負重需求,可以多留意胎壓的設定,盡量讓後輪胎壓維持在較低的安全標準內。
我還是必須強調,對於一輛長達四米七的SUV來說,Kodiaq的操控性其實已讓人滿意,即便在多項大型SUV的天生劣勢下,扎實的底盤與強大的車體剛性都給你一份信賴,單靠懸吊不足以應付時也有四輪驅動系統提升穩定性。
這套Kodiaq上的4X4屬於第五代Haldex 四驅系統,基本結構與Tiguan相同,都是通過多片離合器式限滑差速器分配軸間動力。高速巡航時以前輪驅動行使,不過Kodiaq並沒有配置傳動離合器,因此最多只能調配到96:4的前後輸出比例,重踩加速時則為10:90。此外,四輪都能夠獨立調配動力,例如在Off-road模式下個別為25%的每輪輸出,若部分車輪失去抓地力,最高可以調配85%的動力到單一輪上。
對了,還有動力。
這次我們試駕的是2.0 TSI,這具四缸引擎採用獨特的米勒循環,相比常規引擎進氣關閉較晚,吸入的氣體部分反流排出,因此排氣門晚開,做功時間相對延長。也就是說,這樣的設計讓廢氣留存的能量可以利用,創造出高速巡航時更優異的耗能表現。
當然,這樣的做法也存在著一些缺陷,最大的難題在於混合氣體反流過後更加稀薄,因此低速時引擎扭力表現不佳。而渦輪增壓的配置正好彌補了低扭的問題,但相對在2000轉以下的Turbo Lag更難以抑制,即便180hp/32.7kgm的動力數據相當靠譜,Kodiaq的順暢加速反應也多少受了點不線性影響。
不過總體看來,這樣的動力輸出已經相當充沛,我認為在中高速段再加速的表現甚至過於強大,以台灣的用路環境來看多少有些無用。
依舊得人愛
要知道Kodiaq其實七月中才會正式在台發表上市,因此原廠對於詳細的規格、等級配置可說是保密到家,我絕不會說接下來要講的都是用交情換來,一切都是夢到的。
Kodiaq導入後將擁有1.4 TSI、2.0 TSI以及2.0 TDI三款動力選擇,以這次試駕的2.0汽油版作為基準,預估價格會落在150萬。1.4 TSI主要少了盲點偵測系統、全景天窗並換上鹵素頭燈,只有前輪驅動的配置,而售價將在120萬上下。2.0 TDI上市時程較晚,原則上要到年底車展時才會和大家相見,當然配備上的差異目前也是未知,基本和2.0 TSI不會區別太多,也會搭載4X4系統,售價亦是如此。
別問我為什麼2.0只有四驅,因為我也把這問題丟給原廠過。我說台灣人不接受排氣量太小、也不愛四輪驅動,你們何不進個前驅2.0版?然而得到的答案確實無奈:母廠本身就沒有提供這樣的配置,也就是說2.0肯定配4X4,沒得挑。
Skoda一向不愛用過多的配備區分等級,主要還是區隔在動力系統上。而2.0 TSI的規劃瞄準Mazda CX-9的意味濃厚,競爭力自然也不在話下。至於1.4 TSI可說是再次用售價霸凌同級對手,不僅和同門Tiguan重疊,也能侵佔百萬級距國產、進口SUV的市場,這時渦輪增壓動力、歐系車份、豐富的安全配備以及5+2座的設定更加顯得突出。
別爭了,訂單都是Skoda的,只有漫漫等車苦日子是消費者的。
想當然,Kodiaq是一款被Skoda寄與厚望的車型,要知道保時捷當初首次打造Cayenne也是被數落到一個不行,當然,Skoda有了Yeti的經驗和集團撐腰(雖然保時捷也有),對於打造真正的SUV自然順手許多。
回到成熟的Kodiaq上,也許真是少了那麼點性格,但在提供日常與家人移動的過程單純而美好。穩重大器的外型、寬敞靈活的空間、舒適輕鬆的易駕性、一點也不陽春的配備,當然還有NCAP 5星的安全可靠。Kodiaq均衡的表現已經給了它在同級別中競爭的資本,也給了最得人愛的感受。
好一部Skoda,你可能從未如此喜愛的Sko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