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科技改變了汽車的遊戲規則,如早期的前輪驅動架構、自排變速箱、電子多點噴射系統,近期則有直噴渦輪引擎、雙離合器自動手排、Hybrid動力系統,然而因日漸普及的關係,消費者早已忘記早年的痛苦,所以並沒有什麼特別感覺!但是應用在少數性能車款的高價格與高價值科技,絕對則是玩家追求的目標,像是Lamborghini Huracan的「主動式空氣力學系統」與「電子線控轉向系統」就是非常厲害的黑科技,其他還有漸漸被性能車與豪華車款廣泛使用的「電子後輪轉向系統」與「主動式電子懸吊系統」。當然,終極跑車的黑科技真的非常多,在此就不詳述了,趕快進入主題吧。Porsche最新的電子主動懸吊系統叫做Active Ride,聽起來好像不怎麼威的樣子,但其作動原理與實際效果真的非常、非常地厲害,然而這並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壟斷局面,預估5年、10年內這將成為豪華車款的標準配備,但是普及至一般國民車還是非常困難,那就是電子懸吊的成本偏高、耐用度偏低,此外Active Ride還具有嚴苛的最低電壓門檻,其實並不適用多數車款,但Active Ride絕對值得推薦就是了,看完以下解釋將不難理解。
首先要說明二個Active Ride電子主動懸吊最神的設計:其一,Active Ride沒有圈狀彈簧!當然也沒有葉片式薄鋼彈簧、彎折式鋼板彈簧、扭力式柱狀彈簧,是的,Active Ride並沒有任何金屬結構彈簧用於支撐車身重量,所以Active Ride和一般的「電子可變阻尼系統」不一樣就是不一樣,Active Ride使用的是純氣壓與純液壓彈簧,絕非一般的自適應性可變閥門減震系統。其二,Active Ride可以迅速改變懸吊的彈力數值,而且變化範圍非常廣、支撐力量非常強,作動狀態可說是非常變態、看完影片就知道!別說「只是」維持車身水平這種簡單任務,Active Ride可以「隨時隨地+隨意隨便」將四支電子液壓彈簧撐到最高或是縮到最短,也就是地板到天花板的變化只是瞬間,車主可以隨意讓車身做出各種變態的傾斜,即便是在行進間!當然,車身歪斜著開直線真的很奇怪,Porsche原廠也不想要這樣蠻幹,重點是Active Ride對於行車狀態究竟能有多大的貢獻?基於以上的魔術變化,基本上可以對應舒適、性能、賽道、甚至越野都沒有太大困難,只要不故障的話!然而初期Porsche只應用在Paramera Turbo E-Hybrid與Taycan純電四門跑車身上,關於越野就不用想太多了,等到Active Ride應用在Cayenne或Macan身上再說吧。(相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ohF6I3_QZ4 )
相信看完Active Ride的展示影片之後,多數讀者一定會嘖嘖稱奇,但是對資深媒體人來說則是見怪不怪、只是Porsche勇於投資將Active Ride發展得更厲害而已!事實上早在2019年賓士早就發表了和Active Ride一樣都非常神奇的e-Active Body Control電子主動懸吊系統(簡稱e-ABC),並應用在GLE身上,作動原理和Porsche Active Ride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但二者的命運則註定是大不相同!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異?Mercedes-Benz就是拼不過Porsche?其實不是這樣的情況,而是「極限範圍」有很大的差異。
2019年的賓士e-Active Body Control乃是Active Body Control的進化版,差異如下:Active Body Control~圈狀金屬彈簧+液壓彈簧+機械式可變阻尼器e-Active Body Control~氣壓彈簧+液壓彈簧+機械式被動感應(自適性)阻尼器
進化至e-Active Body Control之後,設計原理大致上就與Porsche Active Ride相當接近,也可以說是「完形」最佳設計。e-Active Body Control基本功能就是舒適與操控兼顧,當然是要軟要硬都沒有問題,但整體來說還是偏重舒適與越野,然而e-Active Body Control為了強調「差異性」而做出了三種特異功能:嘻哈風格「跳跳車」越野脫困模式:這其實是用於越野脫困,但是滑稽的作動狀態,與美式嘻哈風改裝野馬跳跳車「Lowrider」相當類似!當然,配備e-Active Body Control的GLE底盤高度不可能太低、跳躍高度也無法像Lowrider那樣可以將車身垂直豎立!畢竟e-Active Body Control乃是為著越野與脫困而設計,並非針對表演用途「不要混淆與錯頻」。(相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sBcHG6HOlw )
仿機車過彎的「卡普」壓車模式 Curve Mode:為了對抗過彎離心力,讓駕駛與乘客獲得更舒適、更不容易頭暈的轉向品質,因此e-Active Body Control具備過彎壓車模式,但並非像是機車那樣可以做出高傾角的狀態,說穿了就是e-Active Body Control能在過彎時將外側輪提升、內側輪降低,呈現出內縮的仿機車過彎姿態,如果是一般的四輪車輛當然是呈現外拋狀態。這樣的設計坐起來的感受有一點點類似雲霄飛車,但內縮角度其實不大,主要功效還是在於舒適而非性能,確實能有效降低過彎時的左右搖晃幅度,但是,很關鍵的重點在於~此功能無法使用在賽道、不會讓駕駛者覺得「很爽」,與2001年M-Benz F400超大負外傾角概念車有很大的差異!e-Active Body Control為何不能應用在賽道的理由最後會解釋。
防側撞的瞬間升高模式:每一輛市售車的「腹部」位置也就是車身側面乃是最脆弱、最不耐衝擊的部位,尤其是房車被SUV「攔腰撞擊」的情況乃是最致命的一刻,因此配備e-Active Body Control的S-Class具備一項特異功能,那就是當車輛偵測到即將發生側面撞擊危機時,e-Active Body Control會立即將底盤提高8公分,讓車身較為強壯的下方鋼樑去承受撞擊力道,能有效降低車體變形量。既然e-Active Body Control這麼強大、為何沒有普及甚至「通殺」?其一,e-Active Body Control為選用配備,選配價格高達台幣45萬元,如果是一輛千萬等級的超跑或是千萬等級的LSUV花45萬選配此一電子懸吊剛好而已,但是一輛3、4百萬的GLE選配45萬的電子懸吊是不是有點太超過呢?更何況一般的Airmatic電子氣壓高低可調懸吊+後軸轉向系統選配價格約15~20萬,e-Active Body Control多出3、4倍的價格「卻」只增加上述功能,多數消費者覺得不值得!因此曲高和寡乃是e-Active Body Control的第一大障礙,顯然要「打對折」才有機會。其二,e-Active Body Control走的是48V系統,區區12V的電力無法驅動e-Active Body Control,換句話說沒有48V輕油電輔助的車款都無法使用,更何況多年前的48V輕油電並不普及,所以當年的e-Active Body Control在應用上可說是限制多多。其三,當年的e-Active Body Control「只能」使用48V,說穿了就是液壓能量其實沒有有充裕,無法對應賽道高速奔馳操控所需,至於Porsche Active Ride乃是使用400V高壓電驅動!油壓力道非常、非常充沛,對應越野、賽道、高車重、高反應速度、高舒適性、高平衡性完全沒有問題。簡單說,採用48V電力驅動的e-Active Body Control其實是氣壓彈簧為主、液壓彈簧為輔,所以e-Active Body Control的液壓強度不足以對應高速彎道高G值競技需求。但是以400V電力驅動的Porsche Active Ride正好相反,其液壓彈簧足的張力與強度以涵蓋各種駕馭所需,越野、賽道、彈跳都沒有問題,其實是可以將氣壓彈簧拿掉,但問題在於車輛熄火(斷電)之後,液壓系統一旦消失,整台車會趴在地上,就像當年液壓系統故障的雪鐵龍一樣!此外因Active Ride液壓系統非常強大,相較下也比較沒有緩衝能力,因此搭配氣壓懸吊一起使用對於減震、阻尼、舒適有非常大的助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