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與生活


汽燃費不是簡單的一刀切,隨油徵收還得先克服這些問題!  

新科立委高嘉瑜上任後戰鬥力爆棚,先痛批裕隆集團受到過多保護要求調降貨物稅外,最近再度挑戰汽燃費是否要從現在的隨「車」徵收改成隨「油」徵收的法案修正。不過汽燃費隨油徵收真的就是王道嗎?

所謂的汽燃費全名叫汽車燃料使用費,大家也許會好奇,現在的油價不是已經有收一個空汙費了嗎?怎麼還要收取一個燃料使用費?其實交通部也坦言,現行汽燃費的母法為公路法,當初汽燃費收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道路修整,因此稱之道路使用費會比較貼近,因此除了高嘉瑜提案外,其實交通部也早就研擬將汽燃費更名為「汽車道路使用費」的草案。

用馬路就要收費,許多人都能接受。但現行徵收方式是隨車徵收,而稅率的標準則是看車輛的排氣量大小,排量越大,稅率愈高。但很多車主認為不公平,覺得我車排量雖大,但我都停車庫,一年用不到幾次馬路,為什麼要付跟其他人一樣多的費用?因此用油多的人繳越多,不是很公平嗎?

這論點是許多支持汽燃費隨油徵收的最大論點。不過我們提到,汽燃費其實是道路使用費,隨油徵收簡單易懂,只要加油站改改設定,加多少油就付多少錢,多棒!

但隨油徵收後,那些不用加油的「車」,以及加油不用「路」的人怎麼辦?不用加油的「車」很簡單,像是電動車,這些人使用了道路,但卻不用付使用費,感覺不大公平。此外像是公車、計程車、軍車、消防車、救護車這些都是免徵汽燃費的族群,隨油徵收後有沒有退費的機制?

此外還有加油不用「路」的族群。工廠的鍋爐要加柴油,但我沒有用路,為什麼要付汽燃費?工地用的發電機、怪手全都要油,但他們也不使用道路。此外這些人若提油桶去加油,要如何判對是加在「車」上面?還是加在機具上面?

不過這些問題也不是新鮮事,交通部其實都有編列預算做研究報告。而根據交通部運研所去年的研究報告來看。目前官方應該會先從改名開始,從汽燃費更名為「汽車道路使用費」。

此外在汽燃費是否要隨油徵收方面,報告結論除詳列各方案的優缺點外,官方應該會採兩階段修法,不過不是隨油徵收,而是朝車重分級課稅的方向修正。

車重分級課稅的好處在於官方取得監理單位公佈的車重數據容易,同時車輛越重的車款對道路的傷害越大,因此得付更多的錢來養護道路。這點就可納入道路用得多,但油加的少的車款。不過電動車可能就得面臨更高的稅率。

不過車重分級僅是第一階段,最終目的還是希望達到隨里程徵收的目標。不過這仍需要車重分級為基礎,在研究如何在里程上不被動手腳,達到賦稅上的公平。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其實不是沒有實行過隨油徵收的經驗,早在民國50年就曾施行一年兩個月。不過當時相關管制措施並不完善,許多假油、漁業用油甚至是軍用免稅油都在市面上盜賣,導致實際稅收僅有65%達成率,改回隨車徵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