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車事


【市場評論】冤有頭債有主,2022年新法規扼殺民眾選擇權與車廠生存權  

撰文:蔡至兼 Chien

大家有沒有發現,2020年一開春不少車款將陸續停產或者停止進口,原因不是車商不想賣,而是被2022年即將實施的新油耗法規卡死,因為標準更嚴苛導致民眾不僅選擇性變少,甚至還要付出更高的代價,真要追究其原因,就在於是誰、又是以什麼當作標準制定法規!

其實最大的元兇就是經濟部所頒布的「車輛容許耗用能源標準及檢查管理辦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油耗法規,每一段時期就頒布新規則,說是要與國際接軌卻搞得車廠人仰馬翻,消費者則需掏出更多預算來購車,只是台灣真有必要將法規定這麼嚴?真有本錢玩這麼大?難道政府相關單位不擔心會動搖國本產生社會經濟問題?

雖說台灣的汽車品牌不少,甚至也有自主品牌LUXGEN,但說實在從過去至今並沒有所謂的汽車工業,而是只有汽車產業,或許有人會問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差別可大了,汽車工業就是有能力將一輛車從無到有生出來,簡單來說底盤平台、引擎、變速箱等通通要自己設計、生產、製造,而汽車產業則是零組件/配件的生產,是按照國外廠商開出來的規格去生產,當然大家會以為LUXGEN算是汽車工業的一環,實際上底盤平台、引擎、變速箱都是別人的,只是再經調校和設定,車體結構、內裝外觀造型設計可自己來沒錯,但基礎技術仍沒有能力自行開發(LUXGEN MBU算是與汽車工業沾上邊的作品)。既然只有汽車產業,何以制定出汽車工業規格的法規?

而沒有汽車工業的台灣,這套新法規到底是怎麼制定而來?參考歐盟標準是無庸置疑(畢竟現在都走歐規),但「據說」還拿中國的法規為參考標準,這是在哈囉嗎?目前台灣與中國並不能直接進口汽車,莫非政相關單位是在替未來做「超前部署」?還是連這東西也要和中國較勁?人家中國從內燃機跳過油電複合直接走入電動,除了國家政策外市場規模也夠大,但台灣一年新車銷售量至多40萬輛,加上諸多稅制規費讓車價一路堆疊上去,成為名副其實的「奢侈品」,加入WTO理當更便宜,實際上從加入後車價完全沒有退路,買車成為一種「非常奢侈」的行為。此外,別以為只有國產車會受到影響,進口車也同樣難逃大追殺面臨「絕種」的危機,就連商用車的新標準也更為嚴格(全球獨一無二、台灣專屬的法規),不難想像2022年之後我們還有什麼車可以選,而且受到武漢疫情荷包已經縮水,還有什麼條件可以購車?

基本上面臨嚴苛法規的不是只有台灣,歐洲也有同樣的問題,就因為如此使得不少車商紛紛轉向投入電動車的懷抱,並忍痛捨棄最具品牌代表性的技術,對於一天到晚將環保掛在嘴邊的人來說自然是鼓掌歡迎,但這些人的比例畢竟算是少數(如果與全世界購車人口比例來看),在油價持續走跌、電動車仍屬高價、電動車種類選擇少、相關充電硬體不足等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還會以燃油汽車為主。因此若以陰謀論來看,這應該是一場由官學與特定廠商所主導的「假環保、真斂財」遊戲。

然而在台灣新法規實施之後,真正受惠的汽車品牌全台灣恐怕只有一家,那就是TESLA,因為在新的遊戲規則中,電動車的銷售量對應額度倍數可是高達十倍之多,而純電續航力的PHEV則是五倍,縱使像TOYOTA已藉由Hybrid累積不少「點數」、NISSAN、Mercedes-Benz、BMW等也靠少量電動車有些「點數」,但依照新的油耗標準根本不夠用,因此TESLA手中握有的「點數」可能就成為最大商機:可拿來轉讓賣給其他的業者,而且還可漫天喊價,這就好像航空公司里程點數可以拿來轉現金一樣,如果你是想在台灣生存卻短時間沒有對應車款的車商,會不會重金購買點數?當然會!

或許有人會說,油耗標準變得嚴苛可逼車廠導入更先進的動力技術到台灣,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一樁,話說得沒錯也看似很簡單,但成本變高售價也會跟著漲,一輛國產車大改款後漲個10萬20萬的,那些只會酸車廠的鍵盤試車手與網民會買嗎?當然不會!在此還是請政府三思,在疫情已衝擊到經濟的當下,除非想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否則應先行暫緩實施新法規,並依照國情重新審視法規標準,而不是拿歐盟甚至中國的法規來當作標準,否則接下來的後果恐怕很難收拾。

***本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司立場***